蓝冠测速官网_资本市场转换风向,中概股将再现回归潮

  最近的资本市场有点热闹。

  资本江湖上流传着百度、携程、京东、网易、百度等等都在筹划赴港二次上市,京东据说5月份就开始新股认购申请,最快6月上市。虽然这些公司大多保持缄默,但资本市场的风向已然有了变化。

  这并非中概股第一次出现回归潮,早在2015年包括搜狐、完美世界、奇虎360、当当等在内的三十多家互联网公司也曾纷纷回归A股。在多位投资人看来,此轮回归潮不同于2015年私有化退市路径,更多是市值较大的中概股选择赴港进行二次上市,以获取更多元的融资渠道。

  下一程的起点

  从内部环境看,港股市场会是中概股二次IPO的首选地。一方面,香港和内地联系更紧密,投资者熟悉经商环境,更容易评估风险;另一方面,港交所自2018年修改上市规则后,为同股不同权公司开便利之门,对大部分新经济公司来说都是绝对的利好;此外,科创板的推进、A股的注册制改革等也使得内地市场和香港市场进一步接轨,国内投资环境也进一步趋于成熟,中概股未来回归内地上市也是可以期待的。

  去年11月,阿里巴巴通过发行5亿股新股,以及7500万股超额认购权,按照176港元的定价在香港通过IPO集资1012亿港元,为2019年全球规模最大的新股发行。阿里巴巴也成为首个同时在美股和港股两地上市的中国互联网公司。

  “今天香港的上市是非常重要的一步,绝对不是我们的终点,是我们下一程的起点。”去年11月,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兼CEO张勇在公司登陆港交所后表示。

  对于在香港上市之后阿里战略布局和业务发展的变化,“香港是非常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也是中国和世界连接的窗口和枢纽,如何通过香港进一步做好我们的全球化,这是我们的一个既定想法,是我们的长期战略。”张勇表示,全球化、内需、大数据和云计算是阿里既定的三大战略,将非常坚定地执行战略,向在全球服务20亿消费者、创造1亿就业机会和帮助1000万中小企业盈利这样的远期战略目标去挺进。“我想这次上市一定是一个非常好的里程碑,也是一个助推器。”

  早在2013年,阿里巴巴集团首次谋求整体上市时,香港便是首选地,但因合伙人治理机制与港交所制度的隔阂遗憾错过。赴美上市的第一天,阿里巴巴就承诺,“只要条件允许,我们还会回来”。2018年4月,香港市场迎来近25年最重大的一次上市机制改革,“同股不同权”不再成为上市阻碍,内地互联网企业的赴港上市潮由此开启。

  阿里巴巴在香港上市认购环节火爆,无论是机构投资者还是个人投资者,都是阿里巴巴的消费者、用户,参与到阿里数字生态当中,更能够形成共鸣。张勇认为:“香港市场就是中国市场,更理解阿里巴巴、更了解阿里巴巴。更重要的还是大家看好中国新经济的未来,看好中国数字经济的未来,看好中国的未来,我想这也是通过这次上市,能够看到中国的潜力、中国的力量,也是大家对于中国的信心。”

  “在这次上市过程当中,我们感受到了非常巨大的支持、非常巨大的期待,我们非常开心能够回到香港,能够参与到香港的建设,也共同去探索未来。”张勇表示,这几年阿里自身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一个电商为主的公司,走向了一个数字经济体,这也带来了更多多样化,也是更广泛的生态,也跟社会方方面面有更多的连接。

  外部环境变化

  阿里巴巴的二次上市无疑为中概股回归起到了很强的示范作用。2019年11月阿里巴巴以增发H股的形式在香港二次上市,目前阿里巴巴股价逼近200港元,较发行价176港元上涨了13.5%。“虽然阿里巴巴在香港只发行了2%左右的股份,但阿里巴巴在香港的交易量已经占到其全球交易量的百分之十几,活跃程度非常之高。”香港交易所环球上市服务部主管鲍海洁在近期投资界一场直播中表示。

  此外,中概股再现回归潮与瑞幸造假事件不无关系。青桐资本董事总经理方洁告诉第一财经,中概股赴港二次上市的内外环境变化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从外部环境来看,美股市场环境对中概股而言日益恶化,以瑞幸咖啡为起点,正掀起对中概股的新一轮“做空潮”,多家互联网巨头公司都陷入此轮“围剿”,即便能挺过这轮,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也会面临非常严格的监管体系的审查和管控,信任风险极高。

  鲍海洁认为,除了跨境监管风险之外,新冠疫情让企业开始从宏观层面考虑如何重置自己的业务,通过更多元的融资渠道来增强抵抗风险的能力。而香港市场可以同时连接境内和全球的投资者,有足够的流动性,此外香港市场以机构投资为主,估值与国际接轨。

  “中概股赴港二次IPO的主要优势是离国内的‘钱’更近。”方洁指出。首先,从投资便利性角度而言,更了解红筹股的中国资本可以通过沪港通、深港通等手段,直接投资红筹股。其次,从“钱”的角度,香港的“北向资金”中其实有一定比例来自中国内地资金。无论空间距离还是文化,香港距离内地更近,资金更容易理解“红筹股”公司。同时,A股正在逐步开放中概股回归的大门,先去港股二次IPO,可以为优质中概股未来在国内A股市场IPO做铺垫。

  新经济公司何去何从?

  虽然信任危机和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加速了中概股回归,但并非所有的企业都适合转换资本市场,未上市的新经济公司更需要结合自身需求和企业实际发展情况来选择去哪里敲钟。

  方洁告诉第一财经,二次IPO也存在一定的挑战,例如香港和美国的股价基本联动,同步在两个市场上市的公司,股价会互相影响,要兼顾到不同市场股东的利益。此外上市路径越来越多,并不一定意味着能有很好的估值,反之可能意味着上市之后也不怎么值钱。

  “每家企业还需根据自身情况,综合考虑行业情况、潜在投资者、市盈率倍数、流动性等因素,来确定最终的上市地点,适合自己的才是最佳选择。”方洁强调。

  在上市地点选择上,鲍海洁认为对于已经上市的优秀中概股来说,双重、多地上市或许更加可行,但对于小盘中概股而言可能并不适用,因为退市和私有化的成本是非常高的,操作流程中还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双重上市意味着监管成本也在成倍增加。

  不可忽略的是,相较于十年前,中国的创业环境和创新模式也在发生变化,企业应当重估市场变化,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

  蓝驰创投管理合伙人陈维广指出,十年前中国80%的项目为消费互联网,如今近70%为to B产业互联网项目,中国的企业服务项目与美国的通用企业服务不同,因此去美国上市想要说服投资人并不容易。其次在中美关系下,掌握核心底层技术的创业公司去美国上市会更难,而国内科创板、创业板则非常适合toB企业。

  受一系列事件影响,创世伙伴资本所投资的一家公司原本计划去美国上市,如今开始考虑回到内地或香港上市。创世伙伴资本创始主管合伙人周炜认为,美国资本市场以机构投资为主,如果公司已经上市一段时间,历史上比较透明,而且和投资人之间建立了很深的互信关系,外部环境对于企业的影响不大。但对于小盘股和未来准备上市的公司而言,机构对于中国资产的投资可能会压缩,上市沟通成本也在增加。他建议赴美IPO的企业首先要保证良好的业绩,把基本面做扎实。其次是要选择可值得信任的CFO,管理层与投资人之间应保持深度沟通。

(责编:张宏莉(实习生)、王震)